10月23日,由中山大学法学理论与法律实践研究中心与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联合主办的“厚朴学堂”第32讲在省捐赠换书中心如期开讲。中山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任强继续为读者导读《论语》,细致阐述分析《论语》为政篇2.22至八佾篇3.17的每一个语句。 在前三讲的《论语》导读中,任强教授指出了《论语》是围绕天道是什么、怎么做而展开的。在本期课堂中,任教授从内容与形式间的关系探讨如何学习与实践天道,即天道与天道表现形式间的关系。关于天道,孔子提出“仁、义、礼”。仁以爱人为核心,义以尊贤为核心,礼是对仁和义的具体规定,“仁、义”为内容,“礼”为形式,天道的内容与形式间的关系主要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天道的本意不变,但天道的表现形式是灵活可变的,会随着不同的条件和社会发展变化而有所不同。2.22中的“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以”,讲的是一个可靠的人是要讲诚信、讲真话的,但是又不是绝对的,因为有些特殊的情况每个人都可能讲些“无奈的谎言”;2.23则看出孔子看待历史的态度是理智的,通过历史的经验可以判断未来的一些事情,说明天道的本意是不变的;3.9进一步阐释了孔子看待历史的观点:礼的本质不变,所以他只能泛谈过去朝代的礼仪,但是因为没有充足的史料证明,他也不能确定具体的形式如何;3.14中孔子遵从周礼,认为周朝的礼仪制度借鉴于夏、商二代,但他认为每一个朝代的礼仪制度都应有所损益;3.15体现了“问”礼孔子学习和尊重礼仪方法;3.16则揭示了每个人学习礼仪的方式是不一样的,犹如射箭每个人力气不一样,但是目标都是为了射中靶。 第二,践行天道应以内容为本,不能轻内容而重形式。3.3“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说的是人如果没有恻隐之心,就没有恭敬心,就没有以天下之乐为己乐的快乐心;3.4孔子在回答礼的根本时讲到:“就礼节仪式的一般情况而言,与其奢侈,不如节俭;就丧事而言,与其仪式上治办周备,不如内心真正哀伤”,这两句话都很好地解释了践行天道要由心而发,注重本质内容;2.24凸显了孔子认为符合天道的事情就应该义无反顾地去做,反之则不然;3.7讲的是得道者无争不培植自己的嗔恨心;3.8把仁和礼比喻成少女化妆,讲的是人要先有美智,然后纹饰才如锦上添花;3.13直接道出一个人即便拜祭再多的神,但是不遵循天道也是无用的。 第三,德行越高,社会地位就应该越高,相应的社会等级对应相应的礼仪,天道不可无礼仪形式,没有形式难以展示内容。3.1、3.2、3.5、3.6、3.10、3.11,都分别讲到了德行越高的人社会等级地位就应该越高,特别是君王,没有仁德的人是不配做君王的,而每个社会阶层都有相应的礼仪要求,做出越礼的行为是违反天道的;3.12表明了孔子非常看重祭祀这种仪式活动,认为每个人要亲自参与才有恭敬之心;3.17孔子对子贡说:“尔爱其羊,我爱其礼”,说明了孔子维护礼制的立场。 一直以来,任强教授深入浅出的讲解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论语》这本博大精深的国学经典,已经培养出一群铁杆“粉丝”。每次课后他们都围在任教授身边求解疑惑,并热切期待下一次课的开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