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上午,由中山大学法学理论与法律实践研究中心和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共同举办的“厚朴学堂”第31课在广东省捐赠换书中心开讲。广州美术学院教授、书法硕士生导师、科研创作处副处长、书法研究所副所长吴慧平担任主讲嘉宾,与读者分享书法学习心得与欣赏方法。 以书法的学习方法来说,入门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只要打下了扎实的书法基础,每个人都可以用个性化的方法去学习和训练。而钻研书法需要美学、艺术社会学、艺术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素养,欣赏书法也是学习书法最为直接有效的手段。笔象、笔意、笔境就是书法欣赏之道的三个层次。 笔象,是写字运笔的方法,也是进入书法之门的根本,是进行书法欣赏最基本的要素。书法笔法包括手的运动形式和笔锋的运动形式,汉字的笔象必须包含起笔、运笔、收笔三个过程。书法笔象的发展特点主要表现为从简单的摆动、圆转、前后左右运动,演变为复杂的摆动和复杂的绞转。吴教授用握笔图示和书法名作图片讲解了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随着汉字和社会文化的演变而不断发展的过程。 笔意,是好的书法作品中笔画之间相互呼应,字与字之间管领应接,整幅作品生机盎然。它是走进了笔法之门后,通过个人对笔法、字法、章法、墨法的个人体验而呈现出来的一种对笔势、笔意的独到选择。笔法与笔意的结合,使得书法这一概念立刻鲜活起来。 笔境,则是笔象和笔意的最后升华,是融合了作者个人写作风格与思想境界的呈现。意境理论是中国美学的一个根本性问题,也是中国人的人生目标与灵魂,甚至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一条基本血脉,因此对于意境的追求是书法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中国传统文化的意境主要体现为三方面:儒家思想的沉郁之美、道家思想的飘逸之美和禅宗的空灵之美;与此相对应的是笔法的三种不同境界:沉郁之境、飘逸之境和空灵之境。吴教授分别以杜甫、李白和苏轼的诗词,和颜真卿、张旭、弘一法师等名家的书法作品,讲解这三种境界下的笔境之美。 书法的发展是从汉字开始的,因为有了书法家的艺术创作,从而有了笔象;结合了书写的技法后形成了笔势,笔势与笔象结合就形成了笔象;再加上每个书法家具有不同的笔格,最后形成了笔境。总而言之,书法是关乎人的书法,是个人艺术修为和思想境界的展现。 吴教授还就书法与文学、草书学习、书法教程等问题与现场读者进行了交流探讨,他认真细致的治学态度、生动有趣的讲课方法、谦虚友善的交流方式获得现场读者的一致好评。此外,他还向读者推荐了《书法文化地理研究》《书法技法讲坛》《中国书画等级考试攻略》等书籍,帮助读者进一步学习书法技法、领略书法的无穷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