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不忘初心——“中山讲堂”第126讲回顾新中国成立初期治理腐败的经验

来源:办公室      作者:办公室
2016年 11月
15日

腐败问题历来是国家政治界的难题:古有赵高和珅,私敛国财扰乱朝政;今有周永康徐才厚,罔顾国法权钱交易。无论何时,治理腐败都是政府不容忽视的重任。新中国成立初期,为端正国家风气、发扬清廉政治精神,毛泽东所领导的共产党人开展了一系列反腐斗争,清除了不少腐败分子,将腐败频度大大降低,创造了世界历史上少见的政治清明的时代。当今中国繁荣富强,但不可否认的是政界仍存有一些贪污腐败之风。近年来,在习总书记的带领下,党内开展了一系列“苍蝇老虎一起打”的反腐行动,反腐败斗争呈现新常态,也取得了新成效,使得政治秩序更加清明,社会更加安定团结。10月29日,“中山讲堂”第126讲邀请了清华大学的明星老师、被誉为“良师益友”的王传利教授到馆畅谈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反腐经验。王传利教授是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担任北京市反腐倡廉法制教育基地管理中心顾问、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马克思主义研究分会秘书长等职,主持、参与并完成多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和教育部重大课题,曾获北京市优秀成果奖、清华大学青年教学优秀奖等奖项。王教授重点研究廉洁政治问题,出版了《给腐败号脉——新中国控制腐败强度分析》、《毛泽东与反腐倡廉》等多部专题著作。在讲座中,王教授回顾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反腐运动的来龙去脉和许多具体细节,重点梳理了20世纪50年代初期发生的“三反”“五反”运动的成功案例,讲述了依法反腐和依法防腐的策略,总结了当年反腐工作的特征、成绩和经验,为现阶段治理腐败提供了新思路。王教授特别指出,“什么是腐败”与“腐败是什么”是两个不同的问题。说起腐败,大家想到的一般都是行贿受贿、权钱交易等腐败现象的具体表现。而腐败是什么,则指的是一个组织或者个人因结构发生变化而引起的思想和行为堕落等具体表现。现如今,在各种廉政教育开展得如火如荼的情况下,腐败依然无法遏止,很大原因是我们没有从权力和资本的层面编织严密的防腐制度网。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反腐成就能得到民众的认可,反观现在值得借鉴的一点就是“内外兼修”,充分发扬人民民主,在反腐败的过程中确立人民的主体性,同时又依靠人民主体性的确立来有效地反腐败。这是最成功的方略,也是今天最值得借鉴的历史经验。本场讲座在网易直播平台同步播放,吸引了上万名网友参与互动。如何看待现阶段的腐败现象,如何将昨日的成功经验转化为今天的实际对策,相信现场读者和线上网友们都有了自己的新见解和新思考。

CopyRight © 2014 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     制作维护:网络资源部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文明路213号     邮政编码:510110 (建议IE9以上浏览器访问)
Email to: wlb#zslib.com.cn (请用@代替#)     粤ICP备020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