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立新和陈佩斯,一个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国家一级演员,一个是深受大众喜爱的著名喜剧演员,当这两位爱戏如痴、分量十足的老戏骨相遇,共同演绎由著名编剧毓钺潜心打磨的剧本《戏台》,如此豪华的主创班底就足够引起众多戏剧艺术爱好者的期待。9月19日晚,“中山讲堂”第121讲艺术专场联手广州大剧院,邀请这两位戏剧表演艺术家到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给读者们讲述这部年度喜剧的戏里戏外,并分享他们与戏台结缘的起伏人生。 《戏台》自今年初开始全国巡演以来,获得口碑和票房双丰收,在多地都出现了一票难求的盛况。今年9月,两位主演终于带着这部口口相传的佳作来到广州,还未开演就已引起热烈反响。杨立新一上来就对《戏台》的剧本不吝赞美之词:“难得!难得遇上一个这么好的剧本!这么说吧,陈佩斯说他为这个剧本准备了六十年,一点儿不为过。看这个剧本之后你会觉得,中国的喜剧开始了。”剧本的好玩儿正是《戏台》最让人痴迷的地方,杨立新还笑言,大家观看演出前一定要上厕所,因为“剧情的连贯性太行云流水了,也太可乐了,你实在找不到地方让大家来休息一下,只好两个半小时一幕到底了”。 陈佩斯则以他的太太在书房偷看剧本并多次笑出声为例,说明剧本有多有趣。《戏台》的内涵特别丰富,除了有喜剧之乐,还有悲剧之美,戏里的冲突蕴含了传统文明被外来文明冲撞、践踏、撕扯的象征义:“所以在导演、排练这个作品的时候,有很长一段时间我的心里是很压抑的,但我尽量不把这些压抑的东西给观众,让观众看的时候永远是快乐的,让台上不断地发生错误,而这些错误全部都变成读者的快乐,用一环接一环的快乐把读者围得密不透风,但在结尾的时候,还是能感觉到刺刀和皮靴带来的疼痛感。” 除了笑中有泪、乐中见悲,《戏台》的丰富还在于糅合了戏曲之韵、话剧之魂。两位艺术家特别强调了戏中京剧文武场的运用(文武场指戏曲的乐队,其中弦管乐部分称为文场,打击乐部分称为武场)。杨立新介绍,在戏里加入京剧的锣鼓,一方面解决了在不用音乐削弱表演的前提下如何加快情节节奏、催发剧情紧迫感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创造性地解决了如何把戏里舞台正面正在演的《霸王别姬》和舞台背面班主的同步表现这两台戏中戏,在时间和空间上合理地统一到一起的问题,还逼迫主演们进行了很多话剧引入戏曲元素的二次创作,发展成了戏中很多点睛之笔和惊喜“笑果”。运用了这么多戏剧元素,讲粤语的广东人会不会听不懂?杨立新机智回应:“没问题!我们在东莞演了、深圳演了,都没问题,广州的观众更没问题!”引来全场掌声不断。 从《戏台》的前台后台聊到《戏台》的戏里戏外,两位艺术家在读者们的热情感染下越聊越开,谈起了他们这些年围绕戏台走过的人生历程。陈佩斯聊起自己创办“大道文化公司”的往事:“以前没有现在的文化环境宽松,那时候做电影、做电视剧,特别难,确实是夹缝里求生存”。他用高墙缝里生长的小树自比:“有时候看到表面只有一个小树杈,地下其实盘根错节扎得很深,特感动,我就是从生命的顽强获得了力量。”在逆境之下,坚持做自己认为对的事,终于破开了层层土石,为他心中的大道文化扎下了根。杨立新则谈起了对青年演员的培养:“青年演员还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看戏太少。我们很多老前辈就是看了很多年戏,喜欢戏,才成了演员的。对演员来说,多听音乐、看书、看电影是必须的,多进行一些文化上的熏陶是必须的。” 从《戏台》的剧本聊到表演,从导演手法聊到舞台呈现,又从一部戏聊到多部戏,聊到对戏剧的传承和对境遇的看法,两位艺术家的真诚分享打动了现场的读者。一位72岁的老先生在互动环节直言,陈佩斯的真诚和沧桑令他心疼。陈佩斯笑着回应:“大家不要心疼我。艺术也是一门手艺,我是一个匠人,我很享受这个过程。”另外一位女读者则直接向杨立新“告白”:“我五岁就喜欢您了!”杨立新连说“太荣幸了”,并推荐了《驴得水》等剧,希望大家更关注话剧和舞台表演,给话剧演员们更好的创作和生存空间。 此次活动得到了广州大剧院的鼎力支持,成为双方共同合作举办“中山讲堂”艺术系列讲座的又一精彩案例。此后,广州大剧院将继续利用丰富优质的讲师资源和媒体宣传优势,为“中山讲堂”的品牌创建注入新的活力。 多家报业及网络媒体也对本场讲座给予了高度关注,超过400位读者亲临现场,门票早在开讲前一个星期就预订一空,更有外地“粉丝”慕名而来,再现《戏台》一票难求的盛况。为了满足更多读者的需求,我馆还特意在报告厅外开设现场直播区并添加临时座位,供未领到票的读者同步观看。此外,本期活动的实况也同时在网易新闻客户端进行全程直播,吸引了超过27万网友点击观看,反响非常热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