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与行中学习天道 ——任强教授主讲《论语》导读(三)(厚朴学堂(公益)第28课)

来源:      作者:借阅部
2016年 04月
30日

4月17日上午,由中山大学法学理论与法律实践研究中心和我馆共同主办的厚朴学堂第28讲在广东省捐赠换书中心开讲。中山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任强担任主讲嘉宾,继续为读者导读《论语》。这是任强教授《论语》导读的第三讲,现场早已座无虚席,有的读者甚至早早站在窗户外等候,空间不大的换书中心里挤满了近百名读者。 这一次任强教授为读者们解读的是《论语·为政篇第二》的十三至二十一小节。第十三小节有“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一句,从此引发了中国长期以来讨论的哲学命题——“知”与“行”的关系,“知难行易”还是“知易行难”也成为中国古代哲学“心学”与“理学”两个流派研究的不同立足点。任强教授认为,知行的难易对于不同人和事来说都是不一样的,不能一概而论,但是知和行的关系最终揭示的是我们认识世界既要去学习也要去实践,才能对事物有自我的个性化的深入理解,而不是人云亦云或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第十五小节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第十六小节的“攻乎异端,斯害也已”(只钻研某一方面的知识,那也会有害的)和第十七小节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阐述的都是认知的问题,但提出的认知方法都非常注重个人在学习中是否真的去思考、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任强教授引用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话“智慧意味着自知无知”来解释天道之大,所以学习天道是“路漫漫而远兮”;同时他还引用佛教故事和教义来阐释学习天道与佛教中的开悟是相通的,都需要在知与行中用自己的心去印证,才算是真正理解了天道。 《为政篇第二》的十四和十八至二十一小节阐述的是做人和为官的道理。“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即君子就像太阳一样普照万物,让人如沐春风,而小人则从个人私利出发与人交往,结党营私。所以,君子是学习和践行天道的,如果为官也用君子的修养去约束自己的行为举止,如多闻阙疑、多见阕殆、谨言慎行,举直(重用正直的人)、错诸枉(舍弃邪恶的人),临民以庄、慈孝、举善而教不能,就会更少地后悔自己做过的事、身边更多品行正直的人,百姓也会更心悦诚服。相比较于西方早期文明,中国的古典文化更具理想主义特征。西方重制度,用制度来约束人的局限性,因为他们认为坏人、或者是装好人的坏人太多,而圣人太少,所以人治能实现理想社会的机率太低。而《论语》倡导的是以个人修为治天下,和制度相比,更应该相信人,因为我们的古典文化认为制度过于死板。由此可见,孔子的为政理念是人伦和政治都在天道之内,在生活中践行人伦并推广到政治中,和“为政”、“大道”的本义是相同的。 任强教授已多次做客厚朴学堂,他细致严谨的学风、幽默风趣的语言、深入浅出的分析和旁征博引的讲述,给现场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不少读者认为这样有营养又有趣的讲座很难得,纷纷建议厚朴学堂的举办频率更密一些。有一位84岁高龄的老读者动情地跟工作人员说:“我听过这么多讲座,厚朴学堂是为数不多质量很高的讲座之一,讲座老师们的分析很深入、很细致,我非常喜欢这个讲座。”

CopyRight © 2014 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     制作维护:网络资源部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文明路213号     邮政编码:510110 (建议IE9以上浏览器访问)
Email to: wlb#zslib.com.cn (请用@代替#)     粤ICP备020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