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主像与唐宋墓葬风气之变 ——李清泉教授做客“厚朴学堂”(厚朴学堂(公益)第27课)

来源:      作者:借阅部
2016年 03月
30日

3月20日,著名美术评论家、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院长李清泉教授做客“厚朴学堂”第27讲,为读者讲授“墓葬艺术与中国文化”。 本次学堂由作家任田担任嘉宾主持,她青年时便与李清泉教授结缘,几欲拜在李教授门下学习考古。虽然最终未能如愿,但李教授对艺术纯粹的追求成为她追寻现实生活的富足后一直都未能抵达的境界。 李清泉教授主攻中古中国美术史,在中古葬墓艺术领域成果斐然。在讲座中,他以《清明上河图》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文化价值为例,说明一幅名画的价值不仅在于其绘画技巧的精湛,更因为它能反映出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通过讲述墓主像的起源、发展以及演变历程,李教授总结出不同朝代墓主像演变的突出特点,并展示了唐代至宋、金时期众多墓主像的考古图像资料,结合历史文献,对这一时期的墓葬艺术变化进行深入分析。 从作品的形式演变入手,可以层层推进地讨论“唐宋墓主像与其墓葬风气之变”,这主要表现为:唐代的墓葬很少见到碑刻雕像,开始兴起画像;宋代墓葬中有戏台、乐女,场面热闹喜庆,说明宋代非常重视墓葬的装饰艺术,也反映了宋代的墓葬画似家庆图而不似影堂;宋代开始流行的“开芳宴”式墓主夫妇对坐像,所表达的是社会转型期中以“双亲”为核心的“家”的概念,这类墓葬是在“祖灵连着家族后代命运”的迷信思想流行、墓葬风水术甚嚣尘上、因而合葬和改葬风气盛极一时的特定时代背景下兴起的。因此,墓主像反映了当时正处于上升阶段的士庶阶层为了自身利益和后世幸福而向祖灵发出的祈求。由此阐明了墓葬美术中的“唐宋之变”,其关键在于此时的墓葬“不再仅仅是为死者的”,而“更大程度是为了后世兴旺发达”这样一种新的见解,解答了“地下的‘家’与地上的‘家’的关系”等问题。 中山大学法学院院长徐忠明教授为本次讲座作点评。他认为,李教授从墓葬艺术潜藏在“形式”背后的各种可能的意义,在阐述、论证问题时将图像与史料紧密结合,这不仅是对艺术本身的思考,更是对艺术所处时代的社会文化史的思考,启发读者从细节处思考封建社会阶层、封建社会中的家庭伦理关系,以及中国人生死观的演变。李清泉教授严谨、细致的学风,给现场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CopyRight © 2014 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     制作维护:网络资源部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文明路213号     邮政编码:510110 (建议IE9以上浏览器访问)
Email to: wlb#zslib.com.cn (请用@代替#)     粤ICP备020395